
咬文嚼字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,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,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,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咬文嚼字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分享。
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1. 备课前期原本想侧重于对文章结构的解读,让学生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,有利于他们的学习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,但是又觉得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文艺鉴赏方面的知识也很重要,就导致了一开始的教学过程中内容过多,想面面俱到,后来权衡利弊,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其中一个点重点讲解。
2. 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,一开始过于注重讲解互动很少,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,后来将其改进,减少了讲解环节,增加了学生讨论、发言的环节,一方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,另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学生反馈情况很好。
3.重新上这节课的话,会先在课前把文中的例子材料提供给学生,让学生在不提前看课文的情况下,自己分析材料,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,一起讨论材料进行鉴赏,教师在旁边起引导作用,等讨论完以后,再让学生阅读课文,比较自己和朱光潜的观点,这样就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并加深对课文的印象。
咬文嚼字教学反思2上周星期五,我给深圳市北师大附属学校高二(1)班的同学上朱光潜先生的《咬文嚼字》这篇文章,课后,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做了认真的思考,认 ……此处隐藏9657个字……课文,在学习课文中也没能提出自己的疑问,这样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。
第二,课堂气氛不够活跃。虽然在课前我进行教学设计时已经考虑到内容的趣味性,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还不够踊跃,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活跃。我觉得这两节课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做得不够,还需继续努力。
咬文嚼字教学反思11选入高中《语文(必修5)》的《咬文嚼字》,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艺随笔,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篇优秀的文艺随笔,更在于它本身就是在讲语文知识和语文思想,所以语文老师大都很重视本文。
“咬文嚼字”通常含有贬义,但朱光潜先生在本文中赋予了它新的含义,即“无论阅读或写作,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”。现在不少学生对语言不大讲究,有些随意,表现在作文和随笔中,就是语言粗糙、啰嗦,大白话、网络语时有所见。至于语言的贫乏,写法的老套(即文所说的“套板反应”)等问题,也值得注意。
有鉴于此,我在讲这篇课文时,除了让学生梳理层次、找出关键句、体会事理结合的写法,自己补充并讲析了从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搜集的语言实例之外,特地布置了一次作文,让学生写“《咬文嚼字》读后感”,以图达到“读思写”相互为用,一举三得的效果。
1.读:写读后感,首先要确定感点,进而确定文章中心,这就需要反复读原文,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原文,特别是其中重点语句的理解,使学生树立对语言文字的谨严态度。
2.思:写读后感,须结合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实践,我想借此引发学生对自己语言运用的反思,促使学生日渐养成用语谨严的良好习惯。
3.写:读后感是一种常用文体,从拟题到章法到用语,都有其自身的写法,通过这次作文,可以使学生掌握读后感的基本写法。